【 國小升國中,足球還要不要踢?】
【 國小升國中,足球還要不要踢?】
每年到了這個階段,我們總會聽到一些熟悉的聲音:
「要專心課業,少浪費時間踢球。」
「踢球能當飯吃嗎?」
這些話並不全錯,
升上國中後,孩子的確要面對更多挑戰:
課業壓力加重,補習和考試接踵而來;
學校不一定有足球隊,資源有限;
台灣整體的足球環境與制度,也還不夠完整,
這些現實,讓許多孩子和家長開始猶豫—
足球,還要不要繼續?
很多時候,
足球就成了第一個被「建議放下」的東西,
於是,我們看見許多孩子,
明明在國小時奔跑得那麼熱血,
一進國中卻漸漸離開了球場。
但問題是 ——
足球的價值,真的只在於「能不能當職業球員」嗎?
在我眼裡,足球的教育意義,
遠遠超過一張成績單或一場比賽的勝負。
它教孩子在烈日下揮汗時,懂得 堅持;
在跌倒後站起來時,懂得 不放棄;
在團隊裡並肩作戰時,懂得 合作與責任;
在自我管理中,懂得 獨立與紀律。
這些,不會出現在考卷分數裡,
卻可能成為孩子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底氣。
足球和課業,其實不是對立的,
會踢球的孩子,更懂得時間管理 ——
他知道要先把功課完成,才有時間去練球;
在比賽壓力下長大的孩子,更能適應考試的挑戰,
因為他早已學會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專注、不輕易退縮。
長遠來看,
足球不一定能保證升學或工作,
但它能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更有韌性、更有態度的人,
而這,才是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。
所以
國小升國中,足球還要不要繼續踢?
答案沒有一定,
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考量,
每個孩子也會有不同的選擇。
但或許我們能多想一層,
足球不是妨礙課業的敵人,
它可能是陪孩子長大的老師。
足球只是問題的一面鏡子,
真正值得思考的,
是我們希望孩子在國中三年裡,
留下怎樣的學習、態度與人生經驗。
答案,留給每位家長與孩子,去思考、去抉擇。
有人認為:「升上國中後,孩子應該把重心放在課業,因為升學與考試才是影響未來的關鍵。」
也有人認為:「足球是一種全人教育,它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、抗壓能力、合作精神與責任感,這些素養比分數更長遠地影響人生。」
在孩子升上國中後,有的家庭選擇讓他專注課業,因為升學與成績的確很現實;
也有家庭選擇讓他持續踢球,因為在球場上學到的態度與品格,才是成長最珍貴的養分。
哪一條路更接近你對孩子的期待?
